胃寒是中医术语,指脾胃阳气虚衰,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证候。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胃寒的症状是人体自我感受的症状,比较客观,如果是着凉以后胃部可能出现不适,如果给热,症状能缓解。
出现胃寒的症状分以下几种情况:
1、既有实证也有虚证。实证出现胃寒,一般情况下是在短时间内大量贪凉饮,冰镇西瓜、冰镇啤酒,引起胃部怕凉。这种怕凉就是叫寒邪直中,出现的症状可以是胃痛、恶心、喜热饮;
2、长期大量饮水叫水饮停留,出现胃寒症状,胃怕凉,堵闷的感觉,打嗝以后感觉到舒服,放射到后背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水饮引起的胃寒;
3、脾胃虚弱,阳气虚弱,这种人可以出现隐隐疼痛、烧心、吐酸水或者呕吐以及腹泻。
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于缓解胃寒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下面为您介绍胃寒的艾灸方法:
一、艾灸前的准备
1.选择合适的艾灸工具 常见的艾灸工具有艾条、艾灸盒、艾灸罐等。对于新手或者需要自行操作的朋友,建议选择艾灸盒或艾灸罐,操作相对简单且安全。如果有他人协助,艾条则能更好地控制施灸的部位和距离。
2.准备好优质的艾绒
优质的艾绒燃烧时火力温和、渗透力强,并且产生的烟雾较少。购买时应选择色泽土黄、质地柔软、气味清香的艾绒。
3.找准施灸穴位
艾灸治疗胃寒常用的穴位有中脘穴、神阙穴、关元学、足三里穴等。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中脘穴是胃之募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作用。
神阙穴
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
关元穴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关元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作用。
艾灸的操作方法
二、艾灸的操作方法
1.温和灸
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距离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 - 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回旋灸
点燃艾条,与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艾条的位置在所选穴位的上方左右往复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 - 15分钟。
3.雀啄灸
将艾条点燃后,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施灸,一般每穴灸5 - 10分钟。
三、艾灸的注意事项
1.艾灸时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但要避免风直接吹到施灸部位。
2.艾灸的时间一般选择在饭后1 - 2小时进行,避免空腹或过饱时艾灸。
3.艾灸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皮肤的变化,如果出现皮肤发红、起水泡等现象,应及时停止艾灸,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避免寒邪侵入。
5.孕妇、高热、昏迷、皮肤过敏者以及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者不宜艾灸。
四、艾灸的频率
对于胃寒症状较轻的患者,每周艾灸2 - 3次即可;症状较重者,可每天艾灸1次,待症状缓解后,逐渐减少艾灸的频率。一般来说,连续艾灸1 - 3个月为一个疗程。
温馨提示
艾灸虽然对胃寒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如果胃寒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此外,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多吃一些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生姜、大枣、桂圆等,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