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灸指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调动与开发机体潜能、健身防病的传统方法。以其简、便、验的优势,为我国历代医家及百姓所喜闻乐见,在传统防病保健领域里占有特殊地位。
节气灸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时令节气,二是灸法。节气灸也是“治未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是“节气灸”主要方法。时令节气是“节气灸”的时间条件,是反应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关键所在,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能发挥最佳效果。
特定的时令节气主要是指二十四节气这一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体顺应四季变化而变化,一年四季的节气变化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在节气前后一段时期内选择特定穴位进行艾灸,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防病的功效,是一种自然且疗效肯定的保健方法。灸法有艾条灸、艾柱灸、药物灸、三伏灸、节气灸等等,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灸法常常能获得奇效。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及天象、气象、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内经》中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脉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体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即《内经》“时藏阴阳”的理论,我们应以人体随着节气变化而产生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防病和医疗。《素问.藏气法时论》“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因此,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应五脏,阴阳消长同步的有机整体,反映出人与天地同参,故五脏各以治时。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走,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阂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生瘘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积泄,夏伤于暑,秋必咳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就指出四时不同,各有其多发病及其病潜,且有节气规律,可及早预防。
假若能在阴阳之气剧烈变动的时刻,应用某种简便的方法扶助正气,激发机体的潜在的顺应能力或应变能力,则有助于防病保健,“节气灸”正是体现中医的这种“因时制宜”加强机体整体机能的有效方法。它不仅是一种特异性的对某种疾病有单一预防作用,更是一种兼顾全身整体机能调节的具有广谱性的扶正固本方法。当机体的元阳充盛,机体的整体调节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依“节令”变化而显露的疾病端倪就会依靠机体自身的应变和抵抗能力消灭于萌芽之中。因此,节气艾灸可以起到防患未然、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医认为二十四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不同影响,节气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如春季与肝相对应,如出现情志抑郁、指甲干、腰酸痛、腿抽筋或脾气急躁、头晕目赤等症者应调护肝脏,可灸太冲穴;在立春、小满、芒种时节艾灸,可有效治疗消化性疾病;在立秋、立冬、春分时节艾灸,可预防、治疗中风等。
在节气艾灸时,应从个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综合分析,辨识不同的体质类型,选择不同的节气、俞穴和灸法进行个体化施灸,才能有效地调理体质的偏颇,将体质调整到最佳状态,达到“治未病”的目的。